【文献解读】精子畸形?ZDHHC19揭示染色质重塑密码
基因编辑

精子发生是一个高度精细的分化过程,其中,组蛋白被精蛋白取代的“组蛋白-精蛋白交换”过程,是实现染色质极度浓缩的关键步骤。这一阶段的异常常导致染色质结构松散、精子运动障碍乃至男性不育。ZDHHC19 是一类含 DHHC 结构域的棕榈酰转移酶,此前研究显示它在肿瘤、神经和免疫系统中调控蛋白定位与功能,但其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。
2025年10月17日,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联合团队在《Science Advances》杂志发表了题为《Palmitoyltransferase ZDHHC19 regulates histone-to-protamine exchange during spermiogenesis in mice》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首次揭示棕榈酰转移酶ZDHHC19通过催化组蛋白H3第110位半胱氨酸的棕榈酰化(palmitoylation)修饰,调控精子发生过程中关键的组蛋白-精蛋白交换过程,为理解男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。

原文链接: https://www.science.org/doi/10.1126/sciadv.adv5189
文章亮点
1. 技术突破:精确构建多模型揭示Zdhhc19功能
研究团队通过 CRISPR/Cas9 技术建立了全身敲除、细胞特异性敲除及催化位点突变(C142S)三种小鼠模型,系统解析 Zdhhc19 的功能来源与依赖机制。
2. 机制创新:发现H3棕榈酰化调控染色质重塑
研究首次证明 ZDHHC19 是催化组蛋白H3棕榈酰化的关键酶,其作用位点为 Cys110。该修饰可削弱 H3–H4 相互作用、增加染色质开放性,进而促进组蛋白清除与精蛋白替换。
3. 关键发现:ZDHHC19缺失直接导致雄性不育
Zdhhc19 缺失小鼠表现为完全不育,精子出现“头部弯曲”畸形、染色质浓缩不足及组蛋白保留异常,揭示男性不育的全新分子机制。
Zdhhc19在小鼠中以睾丸为主表达(在其它组织中表达量很低/可忽略),并在单倍体精子(haploid spermatids)中富集。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了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,发现仅当Zdhhc19在生殖细胞中被敲除时,雄鼠出现完全不育和精子严重畸形;而在支持细胞中敲除则不影响生育力。

图 1. Zdhhc19基因敲除小鼠生殖细胞功能方面验证
研究发现,Zdhhc19缺失并不影响睾丸整体形态或精子发生早期过程。进一步分析显示,Zdhhc19⁻/⁻精子普遍出现头部与中段呈180°弯曲的形态异常,属于典型的头基部弯曲畸形,与染色质浓缩异常有关。
电子显微镜观察及染色质结构分析表明,缺失Zdhhc19的精子核染色质致密度下降、空泡增多、DNA片段化率显著升高。

图 2. Zdhhc19缺失通过破坏染色质凝聚影响精子发生
研究者为验证ZDHHC19的酰基转移酶(PAT)活性是否对精子发生至关重要,构建了携带催化位点突变的Zdhhc19^C142S/C142S基因敲入小鼠。虽然该突变对Zdhhc19的mRNA和蛋白整体水平影响不大,但显著降低了ZDHHC19的自棕榈酰化水平,证明其PAT活性受损。
功能分析显示,Zdhhc19^C142S/C142S雄鼠的生育力明显下降,包括受孕率和每胎仔鼠数显著减少。

图 3. ZDHHC19的PAT活性对精子发生影响的探究
通过棕榈酰化蛋白组学筛选,研究团队发现组蛋白 H3 是ZDHHC19 的主要底物。体外实验表明,H3 棕榈酰化可削弱 H3–H4 之间的结合力,使核小体结构更易解聚。
ChIP-qPCR 和 ATAC-seq 分析显示,Zdhhc19⁻/⁻ 精子单倍体细胞中染色质可及性下降,H3 与 DNA 结合增强,从而阻碍精蛋白进入。

图 4. 质谱与生化实验证实组蛋白H3是ZDHHC19的直接底物
本文揭示了棕榈酰化作为一种新型组蛋白修饰形式,通过调控组蛋白-精蛋白交换这一关键步骤,在精子发生中完成了染色质的重塑。这一发现首次将脂质修饰机制与精子染色质重塑直接联系,为理解男性不育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思路。
太阳集团城9661基因专注基因编辑十几载,基于CRISPR/Cas技术为基础开展底层技术研发,提供各类细胞基因编辑服务(敲除、敲入、过表达、点突变)以及文库筛选一站式服务,可简化您的实验流程,加速您的研究进度。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
Comment (4)